首页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教学资源 专家点评

 

阅读积累与写作

——主题写作课分析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壁,二者重要却常被割裂。如何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作文服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

一、课前经典诵读,打造学生亮丽的生命底色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诵读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读即朗读,诵即背诵。经典诵读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的最初做法是:每节语文课前坚持开展3分钟课前诵读,每5首古诗为一组,每个星期反复诵读一组古诗。我班设有专门的古诗文诵读小组,被选入诵读的古典诗文作品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精神财富。可以按时代分类: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按人物分类:李白、杜甫、陆游、苏轼、李清照……按内容分类:爱国、思乡,送别,理想,战争……按文化分类:月文化,酒文化,礼仪文化,登高文化……按风格分类: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浪漫派、现实派、豪放派、婉约派……有时,我会利用读书课对一段时间的诵读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品味。我相信,坚持规范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不仅能积累大量的古诗文,而且能时刻活跃脑思维,大大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增强对文学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到了七年级随着学生能力的逐步提升,我将课外文言文引入课堂。本节课诵读的就是高中教材的名篇《登楼赋》,诗文内容可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读、熟背,以作为学生长大后终生消化理解的文化储备。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土壤中,吸收养份、储备能量,等待时机,开花结果。

为了保持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热情、发挥开展课前三分钟古诗文诵读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在学生反复诵读、掌握一定古诗文量的基础上, 进行了有计划、有组织、规范化的竞赛活动。如,古诗文背诵比赛,评比古诗文背诵之星,举办有关古诗文的手抄报,展览并评比,古诗文诵读单项奖学金……有评比、更有奖励,让学生在激励中始终兴趣盎然、激情不减地来诵读、背诵古诗文。令人欣慰的是,长期的诵读坚持,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在获取精神财富的同时,能够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以致用,厚积薄发。

中华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凝结了前人对于人生、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我们一定要重视古诗文诵读,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经典,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使其受益终生。

二、教材——写作的源头活水

写作是不能游离于阅读之外的,就像任何创新都必须有蓝本一样,因此,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学生学习写作文,有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模仿什么?不是模仿内容,而是模仿作文的基本技法。换言之,不是模仿“写什么”,而是模仿“怎么写”。以读促写,读中学写,是贴近学生作文学习实际的主要方法。鲁迅《不应该那么写》中指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么写。’”揭示了范文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指导性作用。

那么,范文从何而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可以说教材中的文章是名家荟萃,很多是经时间洗刷筛选下来的不朽之作,为我们提供了练习写作的有效范例。

本节课是托物言志作文指导,托物言志的文章很多,但弱水三千,取其一瓢饮。我选择了刚刚学过的《爱莲说》作为范例。《爱莲说》如果是一滴水的话,至少可以折射出托物言志文章的立意、构思、取材、修辞、练字、语言、风格等等,学生得以窥一斑而见全貌。

托物言志的作文建立“物”“志”的意义联系,是基础。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选择了表格填写这种形式,让学生解剖技法,领会文章绘形与言志的关系,从而归纳写法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初步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先确定物,然后把握其外形特征,找准与志的相似点,即不但形似,更要神似,由此及彼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人,从而凸显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托物言志要做到物人合一,形神相合!在教材中,理解并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在讲解的时候也不必太深入,点到为止,学生能把物和人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现出来就可以了。

三、阅读积累,为写作披上美丽的思想外衣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曾描绘过他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幽深的地窖,一盏灯,满架满架的书,纸和笔,饭食衣物定期有人送来,一边深思一边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埋首写作,如此而已。我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罗曼·罗兰也曾说过“和书籍在一起,我们永远不会叹息”,连我们的孔圣人也直言读书的种种妙处。但现如今,孩子们却宁愿花一个下午的时间上网游戏,也不愿静静地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不禁怀疑,阅读何时失去了它的吸引力?细细回想,有种现象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当新学期新书发下来时,孩子们最先翻阅的不是数理化,最多的还是语文书。由此看来,孩子们并不是缺少兴趣,而是缺少长期阅读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总量”。

 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只有善于“吸纳”的人,才能更好地“倾吐”。读书,也要与积累相结合。读书而不积累,就像一个人身入宝山,却空手而回。注重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说写能力的根本途径。

在本次作文训练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活动,即要求学生在课外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对于精彩的、典型的、能够产生共鸣的段落篇章要细细品味认真思考,深刻印象,甚至背诵积累下来。我相信,学生有了丰富的前期阅读准备,有了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思考,对于自己作文的立意、选材、布局、语言等等,就会有所启发和拓展。比如同样写愁,李白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写岳阳楼,杜甫“凭轩涕泗流”;陈与义“老木沧波无限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有人认为花朵浓艳可以表达热爱生活、开朗大方,有人认为花朵素淡可以表达淡泊、宁静,有人认为对生长环境要求严可以表达自尊、高贵,有人认为对生长环境要求松可以体现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但是,能否有选择地提取积累来作为写作的材料,决定着作文的成败优劣。因此,课堂上我设计了积累展示的环节,这里需强调一点: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让学生淋漓尽致地体会阅读积累的快乐和成功感,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激起学生阅读积累的热情,也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互相启迪借鉴,彼此受益,资源共享。

从课堂上学生提取、讲述的作文材料看,学生认识生活和感知生活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已经能够把握托物言志的本质和内涵,掌握了托物言志作文写作要领。

四、重视思路生成,导写先导思

作文教学异彩纷呈,但遗憾也多。从作文指导的时间轴上考察,重审题、轻过程的做法非常普遍:煞费苦心地想好一个训练的题目,苦口婆心地进行审题指导,然后布置写作,至于写作过程学生的思维状态,一概不知,一律不管。我认为要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必须在教学环节上有所改变,应重视学生的写作过程指导,尽最大努力打开学生的写作思维,展现写作过程,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成文的质量会更高一些。一般说来,作文训练一般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点的训练,即各种写作技巧的分项训练,属片断式写作;第二个层次是面的训练,即各种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训练,属完全式写作。这两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要遵循这种层次性。本节课我是这样做的。

1、片段修改,突破难点

托物言志,既要写形象化的“物”,又要写抽象化的“志”,所以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运用,是感性和理性的立体体现。从更高的要求看,托物言志的文章要写的精彩,既要把“物”写形象,又要把“志”写深刻,做到这两点,就实现了从合格到优秀的飞跃。从当下学生的作文来看,单独写“物”和“志”相对较为容易,但要把“物”和“志”和谐的融为一体,常常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在学生展示了众多的范文积累后,我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两段反面文字,这两段文字一个是物的描写不够充分,一个是描写目的性不强而且缺乏感悟深刻、画龙点睛的句子。在全体同学读过材料之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修改完毕,学生清楚了习作存在的问题,知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在写作时能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对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具体。

2、句子训练,思想立魂

托物言志类文章构思的核心就是一句话:“托什么物的什么特点言什么志”。 以写树为例,想要借树林中的树为了竞争阳光而长得更直更高,说明人在竞赛环境中成长更快,在这个目的下,描写就要侧重树的直、高的特点,而尽量少写树的茂盛 (因为这一点与竞争阳光关系不大,其他地方的树也是茂盛的),也不要去写树林中的鸟语花香、流水潺潺、游人穿梭等。可学生在习作中常常出现的毛病是相似点或相关点找得不准,似是而非,甚至于相去太远,远的不搭界。于是我让学生抓住粉笔的特点,去联想我们的人生,构思一句话。句子层面的训练在表达上最简单,但对文章的宏观影响最大。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社会的能力,可以增强“物” 和“志”的联系性,可以在思想框架上使文章呈现新意。

3、写作指导,框架立骨

初中二年级,能看懂名家名篇中的托物言志是一种心灵的荡涤,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构建过程,如果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哪怕很肤浅很幼稚那也是人生感悟的一个积累,为了帮助孩子们有效写作,我提示学生按“物象立意、物象描摹、物象情思”的方法写,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种写作框架。本次写作,我并没有进行字数限制,只要学生能充分利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把一种事物描绘清楚,并且有意把跟他想要的与人的品质相关的材料选取出来,找到共同点,表达自己的志向,尽量做到写好所托之物,言尽所表之志,就很不错了。

理解了写作技法,阅读了大量的文章,并有目的地进行了积累,对完成一次成功的写作教学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托物言志的写作,它涉及一个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现状、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对未来的期许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所以写作之前,我让学生口头说作文,教师在倾听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孩子们或平淡或奇特的想法,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完善答案,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并加以肯定。一个班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思维敏锐、作文能力强的学生能给同学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学生通过倾听、思考、交流,充实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又学会了写作方法,达到了整体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一种思想,多个人分享,便成了多种思想。写作水平不高的同学可能会受同学启发,拿来所用。高水平的写作者可能会回避别人写过的东西,有更个性化的内容,更深刻的思想,更独特的感悟。同样的事儿,或者因素不同,或者变量不同,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五、展示习作,放大美点

毕竟每一次的作文课时间有限,不能把全班同学的作文都欣赏,每一名同学的作文也不能每次都成功,但每名同学的作文一定有亮点。可能是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这就需要作为老师的我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每一处优点喝彩,为每一名同学叫好,让每一名同学都觉得我也会写,我也能写得好。学生从怕写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实现享受写作的目标。

养成阅读好习惯,练就一副好口才,写一手好文章,拥有一颗真善美的好心灵。语文课上的“四有新人”将越来越多!